好個前幾天,之前工作地方的同事找我抬槓,並拿了一本書「權證小哥教你十萬元變千萬」給我看,說他最近在玩這個。
之前在工作跟他一起搭檔的時候,除了聊宗教以外(很幸運地,他是虔誠又開放的教徒,允許我用質疑的觀點和他討論宗教),常跟他聊股票方面的事情。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知道他是常走短線並會積極停損的投資者,只是沒想到他這麼積極到又換了一種投資工具。
我很認真的看了這本書,覺得權證的概念跟期貨很像,就是用現在價格買遠期的股票權利,最長的履約時間為半年,不過對我來說,我覺得我比較沒有慧根來判斷短期內某支的股票是會上漲還是會下跌,所以若要切入權證這個市場,我覺得我的勇氣還不夠(雖然他說頂多就是本金洗掉,不像融資融券或是期貨還會有補進的問題,但是六個月就定勝負了,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東西我不是很喜歡)。
我的投資工具,除了定存、基金,還有股票。
會開始把投資股票當作理財工具的一環,是因為我發現股票的門檻比基金來的低(手續費只要千分之五,不滿千分之五以新台幣二十元計算),若以定期定額的方式來1000元買零股,手續費只占投資金額的百分之二而已,再加上股票的波動性比基金來的高,所以在周轉率方面會比基金要來的快(比如說在實現預定的投資報酬率)。直白一點說,把將股票當作基金來投資的話,不用像基金套牢這麼久。
當然有些銀行已經有推出定期不定額的扣款買基金方式,讓我們來擺脫基金攤平在最高點、遲遲報酬率不回正的夢魘,但是就我常往來的那家銀行來說,他把這種購買方式的標準訂在新台幣五千元,若當投資摽酬率轉負,又遇類似金融海嘯那樣損失本金近乎一半時,對於銀彈不足的投資者來說,還要加碼買進150%,根本就是在跟生命拔河。倘若用買股票零股的方式,大可把標準訂在三千元,一樣對照銀行的標準,加碼買進150%只要四千五百元,至少心破洞的傷口比較小,流血的速度比較慢。
其實把買股票買當基金還有一個好處是「我知道我在買哪一間公司的股票」,要死也不會死的不明不白的,而且保守一點的投資者,大可選國營事業機構。不怕發行股票的那間公司不見,只怕手上的錢不夠多來攤平差價而已(坦白說,我也是買到一間公司被套差不多三年,不過我就賭它不會倒,現在投資報酬率因為多頭市場來臨,有持續發展的空間)
而基金的部份,等到報酬率轉正以後,我預計陸續出清並轉成月配息(現金)債券型基金,來做風險管理配置,至於權證,等到我真的把基金跟股票摸熟以後,再去做考慮還不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