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5的文章

細密畫展逛不停之【我的名字叫紅】(Benim Adim Kirmizi Orhan Pamuk)讀後感

作者:奧罕‧帕慕克               譯者:李佳珊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故事簡介 16世紀末的伊斯坦堡,當時的蘇丹受到威尼斯畫派影響,委託恩尼須帖‧埃芬迪以其風格繪製頌揚其帝國之偉大畫集,故恩尼須帖‧埃芬迪找來四位細密畫師幫他完成這部作品,這三位畫師分別是高雅‧埃芬迪、橄欖、蝴蝶及鸛鳥。此外,恩尼須帖‧埃芬迪還找來對其女兒沙庫兒極為愛戀的姪子布拉克進行腳本的編制。然而,以法蘭克風格繪製人物有違阿拉不得崇拜偶像的教義,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危著想,該畫集只能以祕密的方式進行。 有一天,高雅‧埃芬迪失蹤了,他的屍體被發現在一口枯井裡‧‧‧‧‧‧ 關於伊斯坦堡的小歷史 現在 :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亦是該國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坐落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位於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橫跨歐亞大陸。      2.   以前: 公元前660年:伊斯坦堡叫拜占庭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定伊斯坦堡為羅把帝國的新東部首都,故開始稱作為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大帝試圖稱伊斯坦堡為新羅馬(此時為希臘文化及基督教的中心),但沒能廣泛使用。 近16世紀內,伊斯坦堡為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及鄂圖曼帝國(1453年–1922年)的首都(鄂圖曼帝國時期,稱伊斯坦堡為科斯坦丁尼耶,且伊斯坦堡也為其通用名稱,並將原有的教堂轉變為帝國清真寺) 19世紀:歐洲人將伊斯坦丁堡全城稱為君士坦丁堡,但土耳其人將金角灣和馬爾馬拉間築有城牆的半島稱為士坦堡。 細密畫跟一般西方繪畫的差別 波斯細密畫是一種與文字搭配的小型圖畫(即插畫),一般認為起源於歐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膠畫。其本質為貴族藝術。 波斯細密畫風早期受希臘、敘利亞等藝術的影響,至13世紀時,吸收中國畫風,注意運筆和山水畫程式的運用。 在空間表現上,細密畫不講求透視關係,而注重平面裝飾效果,故常展現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構圖。 因為伊斯蘭教信仰是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主阿拉的順從,且神是唯一的創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故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甚至,穆斯林神學家認為表現活物是對神的創造者的特權的侵犯,因此,波斯細密畫的人物及動物形象皆來自阿拉眼中的世界(抽象),而非畫家眼見

進化分類帽之【分歧者】觀後感

分歧者大致的劇情如下: 有一個位於芝加哥的戰後國家,其將滿16歲的國民以人格特質為依據分為五個派別,分別是 克己派(Abnegation)、友好派(Amity)、無畏派(Dauntless)、直言派(Candor)以及博學派(Erudite)。強調「派別優於血緣」,以達到互相制衡,避免戰爭再度發生的目的。而各個派別有各自擔當的工作,分別是:克己派任政府要職、友好派負責農業生產、無畏派擔任軍警職、直言派擔任裁判、博學派擔任科學研究。 Beatrice是從小嚮往無畏派卻生長在克己派的小孩,其在滿十六歲接受人格特質分析時,因無法明確規屬於哪一派別,被視為這個國家不穩定的因素(稱為「分歧者」),必須除去之。很幸運地,Beatrice遇到分析員是多麗。多麗因為自己的兄弟是分歧者遭到殺害,故對Beatrice產生惻隱之心,告訴她千萬不能告知他人真正的分析結果,並將結果登錄為「克己派」,而後,Beatrice在分類儀式當天,她順從自己的心意選擇了「無畏派」,而她的兄弟Caleb則成為了「博學派」的一員。 Beatrice在努力成為無畏派一員的過程中(無畏派有淘汰制度)與其指導員four產生了情愫,所以當Beatrice分歧者的身分被four發現,four極力幫助掩蓋其身分。然而,很不巧地,博學派與無畏派合作奪權而屠殺克己派,Beatrice就在營救父母親的過程中,曝光了她分歧者的身分,並開始她的逃亡革命生涯。 很多影評都說「分歧者」的劇情架構跟「飢餓遊戲」很像,但我覺得不只「飢餓遊戲」這部,「分歧者」還融合了許多你我熟知的電影(故事)元素: ˊ 「分歧者」所建構的戰後國家,在人民滿16歲時會將其分為五類,分別是 克己Abnegation)、友好派(Amity)、無畏派(Dauntless)、直言派(Candor)以及博學派(Erudite)。分類的方法是用注射一種產生幻覺的顯像劑於受測者上,結合電腦觀察,並藉由在設計好的情境下,觀察不同的受測者在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來判斷其人格特質屬於哪一個派別,但最終去哪個派別的決定權還是在受測者身上( Beatrice 在測驗中被發現無法歸入那一派,她有無畏派、博學派、克己派的特色,但最後她選擇成為無畏派的一員) 。 這樣的情境有沒有很熟悉?沒錯!那個科學顯像分析是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