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位於芝加哥的戰後國家,其將滿16歲的國民以人格特質為依據分為五個派別,分別是克己派(Abnegation)、友好派(Amity)、無畏派(Dauntless)、直言派(Candor)以及博學派(Erudite)。強調「派別優於血緣」,以達到互相制衡,避免戰爭再度發生的目的。而各個派別有各自擔當的工作,分別是:克己派任政府要職、友好派負責農業生產、無畏派擔任軍警職、直言派擔任裁判、博學派擔任科學研究。
Beatrice是從小嚮往無畏派卻生長在克己派的小孩,其在滿十六歲接受人格特質分析時,因無法明確規屬於哪一派別,被視為這個國家不穩定的因素(稱為「分歧者」),必須除去之。很幸運地,Beatrice遇到分析員是多麗。多麗因為自己的兄弟是分歧者遭到殺害,故對Beatrice產生惻隱之心,告訴她千萬不能告知他人真正的分析結果,並將結果登錄為「克己派」,而後,Beatrice在分類儀式當天,她順從自己的心意選擇了「無畏派」,而她的兄弟Caleb則成為了「博學派」的一員。
Beatrice在努力成為無畏派一員的過程中(無畏派有淘汰制度)與其指導員four產生了情愫,所以當Beatrice分歧者的身分被four發現,four極力幫助掩蓋其身分。然而,很不巧地,博學派與無畏派合作奪權而屠殺克己派,Beatrice就在營救父母親的過程中,曝光了她分歧者的身分,並開始她的逃亡革命生涯。
很多影評都說「分歧者」的劇情架構跟「飢餓遊戲」很像,但我覺得不只「飢餓遊戲」這部,「分歧者」還融合了許多你我熟知的電影(故事)元素:
ˊ- 「分歧者」所建構的戰後國家,在人民滿16歲時會將其分為五類,分別是克己Abnegation)、友好派(Amity)、無畏派(Dauntless)、直言派(Candor)以及博學派(Erudite)。分類的方法是用注射一種產生幻覺的顯像劑於受測者上,結合電腦觀察,並藉由在設計好的情境下,觀察不同的受測者在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來判斷其人格特質屬於哪一個派別,但最終去哪個派別的決定權還是在受測者身上(Beatrice在測驗中被發現無法歸入那一派,她有無畏派、博學派、克己派的特色,但最後她選擇成為無畏派的一員)。
這樣的情境有沒有很熟悉?沒錯!那個科學顯像分析是進化版的分類帽!
記得哈利波特小朋友他們剛入學的時候,大家都要坐在板凳上戴著分類帽(分類帽 是一頂有思想的霍格華茲尖頂巫師帽。它會自動決定每位新生應當去四個學院中的哪一個。這四個學院分別是葛來分多、赫夫帕夫、雷文克勞和史来哲林。),等它告訴這些小朋友他們應該去哪個學院,不過分類帽也會尊重小朋友的意願讓他去念想去的學院(哈利波特有史萊哲林及葛雷芬多的特質,最終他選擇葛萊芬多就讀)。
- 分歧者的國家建立在芝加哥這個區域。因為記取戰爭教訓,他們(應該用祖訓可能比較恰當)認為需要把這國家的人民分為五類(實際上,還有因各種原因被逐出原有派別而不屬於任何派別的一類人,所以是5+1類),並分工其職(克己派從事政府職、友好派從事農業、無畏派從事軍警、直言派從事裁決、博學派從事科學研究),以達成制衡的效果,進而保持國家和平。但理想歸理想,這樣的制度並沒有真正達到安定,因為各個派別都有私心,就像博學派想要取代克己派成為政府的掌權者,發動屠殺,此舉反而使分歧者四處結盟,帶領革命發生。
飢餓遊戲的國家建立在北美區域,名為「施惠國」。同樣因為記取戰爭教訓,施惠國將都城外的地區分為十二個行政區(第一區製作為珠寶、第二區負責採礦、第三區生產電子高科技產品;第四區供應海味;第五區製電;第六區製造及維修各類交通工具、第七區負責伐木與造紙、第八區紡織、第九區負責食品加工、第十區負責畜牧業、第十一區出農作物;第十二區採煤礦,此外,還有神秘的第十三區,其為施惠國的軍武中心,並負責採集石墨和發展核子武器,都城在黑暗時期過後,在第十三區投下燃燒彈,並私下與第十三區簽訂條約,第十三區自此脫離施惠國獨立。所以是12+1區),每年舉行祭典(每區選出男女共二人,互相殘殺,存活下來的就是勝利者),用威嚇的方式達到統治效果,以保持國家安定,然而,這樣的制度長期下來引起被統治者不滿,四處串聯,並塑造凱妮絲·艾佛丁為精神領袖,藉此來號召革命行動,推翻都城。
- 「分歧者」最後發現,唯有當人具備克己派(Abnegation)、友好派(Amity)、無畏派(Dauntless)、直言派(Candor)以及博學派(Erudite)全部的人格特質,才會是保持國家安定的原因。
在很久的一部片「第五元素」裡,除了聚集風、水、火、土這四種元素外,還要結合愛,才能擊敗惡魔,維護地球和平(其實這個對比牽的有點遠。我知道。但是還是想提一下)。
這部片給我的感覺
「分歧者」跟「暮光之城」差不多(男主角都很帥、武功高強,還要身上充滿謎團,更重要的是,對所愛的人一定要表現出管他爸爸媽媽嫁給誰之「我願意為你擋死」的氣魄),都是個很YA的電影,所以每當four表現出「因為我愛上她了」的大絕後,在我這資深少女的身上,總是出現吞嚥有點困難的病症(連生存都有困難了,還可以辦法愛到跟瞎子一樣,實在很扯。同是情愛橋段,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這種:「我不知道我愛不愛你,但是我知道我需要你」,像「飢餓遊戲」和「派特的幸福劇本」都是屬於這一類)。更別說革命這檔事了!tris等人雖說要攻破博學派,但這個小團體連一個策士都沒有,全部行動都是憑trice的「直覺」(trice想到就直接上了,four為trice擋死擋的好辛苦)。只能說tris開外掛開很大,誰叫她是命定的人(100%的異類)。
不過這部片還是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那就是女主角的演技真的不錯(難怪老是被珍妮佛勞倫斯拿來比較)。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tris發現在跟無畏派對戰時,她媽媽被敵方(無畏派)擊中腹部,但因為回天乏術,最後只能放棄離開,趕緊前往目的地和爸爸會合這個畫面。那個呼喚媽媽的聲音真讓我心碎(超有層次感),她不應該老是演這些YA片的。
同樣都是三部曲,我還是比較喜歡「飢餓遊戲」(電影及紙本我都有看,而且紙本一集比一集好看)。這裏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缺點(凱妮絲只求自保、比爾武功弱到不行、黑密契是個酒鬼......),且劇情一開頭就溢漫著對制度不滿但卻努力求生存的無奈味道,而這股無奈逐漸推疊,直到凱妮絲在飢餓遊戲中展露對小云的同情,進而引爆成推翻都城政府的契機。政治算計總是交錯在其中,凱妮絲就是號召革命的最好樣板,不管其願或不願,在這勢頭上需要一個偶像站出來,才能號召更多對都城不滿的人民參與革命行列。而人性的貪婪與自私在第三部更是毫無保留地揭露出來,如第十三區偽裝成都城攻擊事件,把凱妮斯的妹妹小櫻炸死,目的是讓凱妮絲對史諾總統的仇恨達到極點。革命勝利後,十三區領導人柯茵利益薰心,提議要繼續實施飢餓遊戲來懲罰都城人民,凱妮絲假裝投下贊成票後卻射死柯茵這畫面,真如同書名所述,原來自由都是幻夢。
最後,我認為烏托邦不可能存在這世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既然人都無法直接以善惡二分了,那又有何純粹善之理想國度存在?
最後,我認為烏托邦不可能存在這世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既然人都無法直接以善惡二分了,那又有何純粹善之理想國度存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