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奧罕‧帕慕克 譯者:李佳珊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故事簡介
16世紀末的伊斯坦堡,當時的蘇丹受到威尼斯畫派影響,委託恩尼須帖‧埃芬迪以其風格繪製頌揚其帝國之偉大畫集,故恩尼須帖‧埃芬迪找來四位細密畫師幫他完成這部作品,這三位畫師分別是高雅‧埃芬迪、橄欖、蝴蝶及鸛鳥。此外,恩尼須帖‧埃芬迪還找來對其女兒沙庫兒極為愛戀的姪子布拉克進行腳本的編制。然而,以法蘭克風格繪製人物有違阿拉不得崇拜偶像的教義,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危著想,該畫集只能以祕密的方式進行。
有一天,高雅‧埃芬迪失蹤了,他的屍體被發現在一口枯井裡‧‧‧‧‧‧
關於伊斯坦堡的小歷史
- 現在: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亦是該國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它坐落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位於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橫跨歐亞大陸。
2. 以前:
- 公元前660年:伊斯坦堡叫拜占庭
-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定伊斯坦堡為羅把帝國的新東部首都,故開始稱作為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大帝試圖稱伊斯坦堡為新羅馬(此時為希臘文化及基督教的中心),但沒能廣泛使用。
- 近16世紀內,伊斯坦堡為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及鄂圖曼帝國(1453年–1922年)的首都(鄂圖曼帝國時期,稱伊斯坦堡為科斯坦丁尼耶,且伊斯坦堡也為其通用名稱,並將原有的教堂轉變為帝國清真寺)
- 19世紀:歐洲人將伊斯坦丁堡全城稱為君士坦丁堡,但土耳其人將金角灣和馬爾馬拉間築有城牆的半島稱為士坦堡。
細密畫跟一般西方繪畫的差別
- 波斯細密畫是一種與文字搭配的小型圖畫(即插畫),一般認為起源於歐洲的手抄本和小型木板蛋膠畫。其本質為貴族藝術。
- 波斯細密畫風早期受希臘、敘利亞等藝術的影響,至13世紀時,吸收中國畫風,注意運筆和山水畫程式的運用。 在空間表現上,細密畫不講求透視關係,而注重平面裝飾效果,故常展現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構圖。
- 因為伊斯蘭教信仰是絕對的一神論,即對唯一真主阿拉的順從,且神是唯一的創造者是它的主要信念,故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甚至,穆斯林神學家認為表現活物是對神的創造者的特權的侵犯,因此,波斯細密畫的人物及動物形象皆來自阿拉眼中的世界(抽象),而非畫家眼見之實(寫實)。
本書敘事特色
作者利用很多面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陳述故事,不僅人或動物有自己的看法,甚至連畫中的狗、顏色、金幣或是屍體都能交代其聞所見(我是貓這本書光是用貓的第一人稱來碎念日常也就算了,沒想到這本書還可以用無生命體來說故事,算是跳脫一般讀者對於作者敘事方式的刻板印象)。這種多視野來陳述的方式讓我聯想到一部影劇:「逍遙法外」(或稱為謀殺入門課,英文劇名為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它拍攝手法就是用多人視野拼湊的方式,讓觀眾不停思考到底誰是兇手,而「我的名字叫紅」也是如此。就是越看越覺得自己很笨,明明就翻到剩下沒幾頁了,卻還不知道兇手是誰。
很難寫的心得
- 閱讀過程
這是一本受到諾貝爾文學獎認證的書(坦白說,當初也是因為他入圍才買它來聞香看看的),但是同樣是諾貝爾,百年孤寂(由馬奎斯所著,該書具有類奇幻風格)比這本要好閱讀的多了。會有這般的閱讀障礙,我覺得倒也不是譯者的問題(murmur:一大堆人名跟地名讓我看得好吃力,很多名字都長得好像,更別說再加上哲學辯證的論述了),而是作者的「企圖心」。除了基本故事架構,我認為他是有計畫地賣弄寫作技巧(根本就是瞄準諾貝爾獎才特地寫的一本書吧!),將讀者帶進細密畫世界,讓我們順著他的文字敘述來「讀畫」,並利用不同視野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折磨並考驗讀者,使其努力拼湊蛛絲馬跡找出故事的脈絡直至盡頭。我想,能一氣呵成看這本書的人,必定是個拼圖好手或是現代福爾摩斯(BBC的福爾摩斯影集,該片的特色是當福爾摩斯在推理時會把思想具象化)之輩,而我搆不到那種等級,只能翻前翻後反覆地慢慢閱讀。
2. 故事類型
雖然這本書是以細密畫師高雅‧埃芬迪變成一具屍體(謀殺案)做為開端,但卻是以豐富的伊斯坦堡文化、歷史及藝術作為架構,並導入愛情追尋及人性自私的經緯線,以看似相離卻又交錯地手法,編織出這般層層疊疊的懸疑故事,不過,若純粹以它的謀殺事件原因探究的話,要說這本書是探討文化衝突的書籍也不為過。伊斯蘭教反對崇拜偶像,所以在其麾下的藝術表現,皆不能以具象的方式呈現,但是東西方藝術不可避免的會進行交流的過程。威尼斯及法蘭克的透視及寫實繪畫技巧深切地喚起伊斯坦堡細密畫家效仿的渴望,然而教義及繪畫無法兩全,才會引發這起謀殺案件。
「難道沒有別的解決之道?倘若一位細密畫師,把新的方法善用在各個隱蔽的角落,難道不能,就算只是微乎其微地,拯救整個工匠坊,並保存前輩大師的風格?」─第428頁奧斯曼大師的內心喃喃自語。
3. 自私與愛情
「胡索瑞夫的朋友夏波,試圖撮合胡索瑞夫和席琳。有一天,席琳與宮廷裡的女伴們依同出遊鄉間,郊遊的人群在樹蔭處停下休息,席琳看見上方的一根樹幹上,夏波偷偷懸掛了一幅胡索瑞夫的畫像。在美麗的花園裡,看見胡索瑞夫的畫像,錫麟立刻墜入情網。」─第74頁。
書中反覆提及胡索瑞夫與席琳的愛情故事,但可惜的是,莎庫兒並不像席琳一樣對布拉克一往情深,她周旋在疑似死亡前夫的弟弟哈珊與布拉克之間(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沙庫兒因為丈夫失蹤後,久而無法滿足異性的基本需求,所以在哈珊及布拉克身上都出現愛戀的感覺),並為了完成父親的書(當然這也是她父親恩尼須帖‧埃芬迪所希望的)保持單身,讓布拉克因渴求與她相守而義無反顧地完成恩尼須帖‧埃芬迪的秘密書籍,甚至在與布拉克結婚後,當布拉克不得不留宿在皇家寶庫努力找出殺害高雅‧埃芬迪的兇手時,投奔哈珊家。說穿了,沙庫兒就是只顧自身利益,想找一個功能及資源比較多的工具人在一起的人而已。換言之,愛情存在布拉克身上,但不在沙庫兒身上。
4. 結語
埋首此書,不知道是在讀畫還是在讀小說,感覺好像一直在逛細密畫展似的。此外,自我陳述的篇章雖有長有短,但篇篇燦爛,且不管是生命體或非生命體,都有自己的哲學(會邊看邊感嘆:「啊!原來它們竟是這樣看待世界!」)。
記得有人說過:「編劇要比觀眾還要笨,那齣劇才會受歡迎」可這本書的內容明顯不是。我努力試著要證明比作者厲害,在希望在作者尚未揭曉藏鏡人前就先抓到兇手,但總是失敗,沒想到更糟糕的是我竟認為這是本值得二看的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