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
一個人要能達到財務自由夢想,除了祖上有德有餘蔭直接留現金房產給你,另外一個就是本身在用錢方面要大膽求財、謹慎為之吧!
我爸媽都是不會存錢跟投資,有多少花多少的人,不過因為幸好他俩從事的職業「公務員」對於退休人員生活有所保障的緣故,只要他們不要過度消費鋪張,或是操作遠超過自己智識能力的財務槓桿,基本上一輩子都不太為生活所需開銷所煩惱。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想當然爾我的金錢習慣就不會太好。
在我低月薪的能力所及以內,只要慾望清單上的價格不高,基本上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小確幸一個接著一個來,也沒什麼節制,不過確定將來不會跟我爸媽從事一樣的職業後,我多少在財務上有一些危機意識,會三不五時補充一些金融知識並下場實際演練,望哪天不用在吃穿用度上綁手綁腳,或擔心老了流落街頭。
當初買「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這本書抱持的態度是—只要裡頭有一句我曾從未想過的理財觀念就值得了。—所幸是有的。
「習慣致富」這本書有點類似「原子習慣」。原子習慣舉了大量的例子,告訴讀者改變一個習慣其實並沒有那麼的困難,只要一點點的每天去做就好了,而習慣致富則告訴讀者們,要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不一定要創業,也可依照個人型態的方式,選擇比較輕鬆的儲蓄投資致富。
看到這樣的「慢慢致富」思維,徹底幫助我從少年得志的焦慮感解放出來。
雖然說我已不再年少,但看到周圍跟我同年紀的人邁入人生不知道到第幾個階段去了,不同世代的又整天追求物質享受,我也會不得不心生比較而顧影自憐,覺得:「這麼堅持地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是錯了?」但後來讀到書中一個段落教我:「用感恩的方式澆熄慾望型消費」才了解以前在其他書上看不懂的,比如說「秘密」或「僧人心態」告訴讀者們要常抱感恩的心到底是在感恩三小?原來就是要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當你感恩的念頭溢滿心中,就會懂得知足,不再外求。
若你真的就是天生愛嫉妒、年輕愛當憤怒青年,年紀大了愛當憤怒中年跟憤怒老年,比較的心怎麼都壓制不了。那就跟自己比!看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過的更好,越羨慕其他人的生活,只會讓原本單純美好的事物變了質,看什麼都不順眼。
以上是心態富足的心法。接下來是顛覆我以往財務方面認知的一段內容。
作者利用兩組對造人馬「歐尼爾與維柏林夫婦」,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讀者人他們兩家子從成家前到成家後,在同樣面臨人生的共同抉擇但做出不同的決策之下,會環環相扣不斷影響到將來是否得以實現財務自由的結果。而在共同買房子這段過程,歐尼爾夫婦用短年期的房貸清償方式,提升了房屋的淨值,讓他們得以因生涯需求以小換大,用較高的頭期款買到短年期且負擔金額較小的房子,然後一間接著一間買,最後當個專職房東退休。
我先前一直以為考慮通貨膨脹及將來薪水可能增加的因素下,應該要買分期年限較長的房子,這樣房貸支出會隨著時間拉長而使經濟壓力越來越小(現在還是有許多理財專家是鼓吹這樣的觀念)。但看到這段房屋淨值內容起竇心,我開始認真試算,就以房貸1000萬,25年與30年做分界點比較好了。假設房貸利率1.05%,分期30年的情況下,每月本利攤提32394元,利息總額共166萬元,若另將生活閒置金每月5000元投入市場,設定年獲利10%,30年得到本利和約18萬,但若分期25年,每月本利攤提37914元,利息總額為137萬元,25年後繳完房貸開始每月投資,總共投資5年,一樣設定年獲利10%,德到的本利合為227484元。將分期30年跟25年相較,一來一樣,分期30年比分期25年的要多付337484元。
以上的數字告訴我們,不要自己為聰明沒事愛分期,覺得可以把剩下的錢投入其他工具賺回來,甚至賺的更多,那都是你、在、幻、想!
靠北!早知道這次買機車就不要基於守財奴心理害怕存款數字減少,一分期下來反而讓將來存款數字變更少。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