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三年是在花蓮度過的,但當時慶修院並非花蓮縣政府推動觀光景點的主力【註】,反倒是近幾年看到同學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照片,才知道原來花蓮還有這麼一個景點可以踩(想來也淒涼,我都高中畢業快20年了說)。
慶修院僅是三級古蹟,若想要透過建築物及相關設施與古人共日月,進而從中獲得時光錯置之感,可說是稍嫌困難(時代感太近了咩!)。但在整體氣氛營造上,慶修院造景不走大山大石路線,而是處處小巧精緻(雖然有些可能是因為後來修復多加的東西,比如說底下的觀音像,有與空間違和的突兀感,但瑕不掩瑜)。會有種讓人一來到這裡,瞬間就將平日汙穢心靈給淨化的感覺,更別說特意將商業氣隔離,把觀光伴手禮店隱身在與奉那繪馬相連的建築物裡。
沒有廣播、沒有嬉鬧、沒有導覽行進路線、只有視覺的一片寧靜。就這樣什麼都不做,望著庭院的景色發呆也很好。
ˋ
註:我念高中的時間在1998年至2001年間,當時剛好面臨觀光策略由日本轉向陸客這個階段,推的景點都是團客的景點,比如說太魯閣、兆豐農場...,市區路上賣玉石跟珊瑚的店一家又一家的不停地開,但原有跑單幫帶日貨的小店卻一個又一個收掉了。
到慶修院時我還在納悶:「怎麼大門就長這樣?跟台灣一般寺廟差不了多少。」電視上的大紅燈籠跟鳥居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上網查了查才知道,寺廟和神社這兩者間是有差別的:有佛尊像、僧侶居住的地方為寺廟,祭祀日本的神靈者為神社。而鳥居是神社特有的建築物【註】,所以屬於寺廟的慶修院,理所當然地沒有鳥居存在的。
註:鳥居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
慶修院位在花蓮吉安鄉。跟台東鹿野鄉龍田村一樣,吉安鄉是日治時代花東地區的移民村之一(當時叫吉野村),但是在戰後的日本宗教建築,只有吉安的慶修院完整的保存下來,而龍田的鹿野神社只剩水泥基座而已,直至2015年才找日本宮大工的匠人協助重建。
慶修院舊名叫「真言宗吉野布教所」,由日人川端滿二於1917年所募建,供奉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註】。真言宗教派屬於密宗的一種教派,故又稱「東密」,但我對於東密的了解僅止於阿部寬演的電影「阿修羅」,所以宗教的話題到這裡就好了(笑)。
註: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真言宗吉野布教所改名為慶修院,原本供奉的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也改為供奉釋迦牟尼佛和觀音菩薩
拜訪慶修院的當天雨勢延綿不絕,而在我來之前也下了好幾天雨,布教所也因此內部不開放參觀,所以我只能很克難的一直繞著建築物走,用拍照的方式窺伺裏頭的樣貌。
慶修院依然保有參拜前淨身用的水手舍,不過現在卻沒有了宗教的參拜功能,留下的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記憶點。
看到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日本童話:一對貧窮老夫婦原本要賣斗笠掙錢好過年,但斗笠怎麼都沒賣出去,於是老公公好心給路邊頭頂積雪的地藏菩薩戴斗笠,結果地藏菩薩報恩,給了老夫婦們豐盛的禮品跟年糕。可是菩薩您怎麼是戴毛線帽呢??不是應該帶斗笠嗎?
慶修院除了主要供奉的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另有八十八尊石佛像。據說是由創辦人川端滿二行遍日本四國島上八十八所寺院所迎回(超有毅力的!)。每尊石佛上都刻有當初請佛的寺院。
慶修院大門 |
註:鳥居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通道
饒富趣味的題字 |
相對於一般觀光景點的中華民國美學門票,這個很文創風 |
票卷的背面看的到營業時間,我就不另外文字說明了。 |
神社外觀採攅尖式屋定(日語稱之為:「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走江戶風 |
註: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真言宗吉野布教所改名為慶修院,原本供奉的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也改為供奉釋迦牟尼佛和觀音菩薩
不動明王像 |
布教所內部 |
布教所內部一隅 |
布教所外觀一隅 |
水手舍 |
祈福的鐘樓 |
地藏菩薩 |
弘法大師,真言宗教派的創始人 |
光明箴言百萬遍石碑 |
石燈塔 |
看法器,這尊好像也是不動明王 |
八十八尊石像一景 |
八十八尊石像一景 |
八十八尊石像一景 |
八十八尊石像一景 |
屋簷上掛著繪馬 |
這張照片就看的出繪馬僅止於觀光商業型態了。 |
又是不動明王,第三尊了。 |
慶修院一景 |
寺院內的庭園造景,我一直覺得那觀音像與其他景色有點格格不入 |
寺院內的庭園造景 |
寺院內的庭園造景 |
寺院內的庭園造景 |
寺院內的庭園造景 |
最後,我想說的是,只要花30元入園,你就可以換一刻心靈的平靜,比威猛先生便宜又厲害。想放身心洗滌假嗎?來這裡就對了。把你汙濁的靈魂好好漂白一下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