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這次政院發言人名字發音這件事,我突然想到,原來很多人對於語言這件事情沒有什麼興趣。
對於語言這件事,可能是家庭背景的關係吧!人員血統組成比較複雜一點,所以我覺得語言若能了解越多越好,多一種語言,就多一種思考的方式。但弔詭的是,我是客家人,但家人沒有教我客家話,更精準的說法是,他們沒有要求我使用客家話,所以我只會聽不會說。唉~
家裡普遍跟我說的是國語,也就是中華民國大陸淪陷地區(眼球中央電視台說的梗)所稱的普通話。
閩南語我一直以為從小就聽得懂(因為小時候喜歡看歌仔戲),直到出社會我才知道,我在台語區根本呈現聽障的狀態。別人聽到台語可以直接反映,我聽到台語我至少要想個三秒鐘轉換成國語我才有辦法回應。
雖然我語言溝通能力不好,但在不同語言方面,發音還算精準。
首先,我對語言的演化多少是有概念的。越古老的語言,促音跟彈音越多。
有人用版塊演算法跟語言學的方式去推論人口遷徙的動線,發現台灣可能是南島文化或鄰近文化的發源地,因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保有的彈音跟促音最多,而台灣原住民與其它南島文化的關聯,可用雅美族人與菲律賓巴丹島人語言能互通來證明。
國中義務教育,我們學了KK音標(現在是不是KK音標還是自然發音,我實在不是很了解阿~但這不是重點),有了這個基礎概念,在日文的發音方面,都可以用這樣的拼音帶過,但也只有R它們當作L發音,還有TSU這個比較難發,其他都好解決。
因為日文有促音這個概念,也就是っ,遇到它時發音要稍微停頓一下。我練習了很久,終於掌握到促音的節奏感,突然想到,台語跟日語原來是一樣的,有些字詞就是要停頓一下。比如說台語的十元,十跟元之間要頓一下。不誇張,我學會了日文才知道怎麼說台語。
這就是一種節奏感,英文也是一樣。英文發音若要比較精確一點,到最後就是把節奏感抓好,該長就長,該短就短,像打拍子一樣,就搞得清楚為什麼短母音在整個字詞念起來,和我們單獨學音標的發音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說到發音,那來說說原住民的語言好了。因為工作上曾接觸到原住民的日治時代戶籍謄本。我一直用日文按照它所記載的片假名發R的音,但對方(忘記是布農還是阿美了)卻是用接近KK音標的彈音發R的音,我才了解,原住民的發音系統,日語比國語精確,而羅馬拼音又比日文精確這件事。
最後,推薦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https://e-dictionary.apc.gov.tw/Index.htm 有興趣多學一些語言的,可以去看看喔~對羅馬拼音有概念的,再跟網站上片的語音檔做對照,應該學很快啦!
個人是覺得挺有趣的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