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三部曲(一)沉淪


作者:鍾肇政 出版社:遠景

之前拜讀作者的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那是描述日治到光復時期,主角陸志龍考場失意回到家鄉當老師後經歷三段愛情找到所愛的故事,這樣簡略的敘述也許不是很恰當,因為書中不僅只是愛情,還包括關於那時候台灣人們的生活和受日治到光復的思想轉折。除了言情,那也是部歷史,更是作者的半自傳小說。

若要以我的觀點及我所看過的書籍來敘述鍾肇政先生的作品,我覺得它不似台灣人寫作的小說,而像是外國翻譯小說的敘述和鋪陳,背景、支線交代得很完善,我想,與鍾肇政先生同時期的作者應該都有相關特色,因為他們都曾接受過日式教育,而後才學習中文,是用日人的思維再轉換成中文寫作,所以才讓讀者有這樣的錯感。此外,鍾肇政的小說還有一項特色,那就是純樸,他不雕琢語句的堆砌或是情境的耽美,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講述一段故事,所以即使是背德或性愛場面,閱讀時也不會覺得扭捏。

沉淪(台灣人三部曲一)則是寫台灣經馬關條約割讓日本,台灣人群起抵抗的故事,其中穿插不少客家人採茶生活、山歌對唱以及宰神豬拜天公習俗的情景。如同蕭麗紅所著的「白水湖春夢」的日常台語對話,如果不闇客語的人,閱讀台灣人三部曲可能會有些許吃力,也少了些語言對答中的興味。

書中有不少猥瑣卑鄙的人物,如阿熊師、阿岱及張達,為了己身的利益,不論是眼前的或是長遠的,用盡心機為自己鋪路:阿熊師想把女兒逼作賺錢查某,重中收取利益作喝酒享用;阿岱覬覦阿熊師的女兒秋菊,在逃難中被慾望驅使強欺秋菊;張達為了能脫離長工恢復以前富裕的生活,使計接近鳳春希望中得到金錢資助,他們與其他書中人的互動,毫不掩飾地、赤裸裸地被作者給描述出來。

陸家人在這書中扮演的角色,面對敵人的強大兵力侵台,在信海老人的力挺之下,宗族的親友們為了不失祖宗顏面,要做一個有下卵(LP)的人,以簡陋的武器(匕首、鳥統,農具用的鐮刀)和其他有志之士去對抗武器精良(軍刀、刺刀、洋統、大統和大砲)的日人。一開始小據點的突襲成功到後來的兵敗如山倒,結局當然是可遇見的,那為何還要捨身抵抗?身為台灣人,祖先篳路藍縷開拓出來的土地,怎可輕易拱手送給他人,即使是用肉身抵擋也要保衛自己的家園。

看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愁緒是迴繞不去的,雖然台灣人不是只有悲情,但就台灣歷史而言,的確是用血和淚交織而成,不可抹煞掉的,難怪台灣的民族性就是「愛拚才會贏」,到現在還是如此。

看完台灣人三部曲(沉淪、滄凕行、插天山之歌)後,再去看作者家喻戶曉的大作「魯冰花」吧!

留言